济宁四级医疗机构借力“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
来源:未知
(原标题:济宁四级医疗机构借力“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
本报讯“以前看病总往大医院跑,不仅路远花钱多,还特别麻烦,现在在镇上卫生院就能得到市里的大专家的诊断,太方便了。”在微山县张楼乡镇卫生院看病的张大爷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医变化赞不绝口。张大爷也许不知道,这些变化得益于济宁市四级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借助远程心电、影像网络等,实现了诊疗服务同质化,患者看病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了。
诊断一健通基层患者少跑腿
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里,主任李兴杰带领着团队对着电脑屏幕上一条条跃动的曲线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心电图通过网络,从济宁的各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送过来,携带着不同的健康信息,等待李兴杰和同事们进一步解码。
“平均每天传送过来500份左右。”李兴杰介绍说,基层患者的需求大,他和同事时刻都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将诊断意见传回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生对症施治。
医院通过搭建济宁市心电网络平台,与132家医疗机构连接“济宁市心电诊断中心—济宁市远程心电诊断系统”,中心专家24小时进行心电分析及诊断,保证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及时性。心电检查网络系统可接收门诊、病房、社区等不同地方传输过来的心电图,集中诊断,建立起心电专业医生与门诊操作医生、临床医生、基层医生、患者之间的心电信息诊断平台。
截至目前,累计会诊病例约30万例。从统计诊断结果看,心电图异常率接近70%,心肌梗死病例达2647例,各类传导阻滞达15902例,全市心电诊断的正确率平均提高40%。
除了心电网络平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搭建了济宁市远程影像诊断系统、济宁市病理网络平台。通过上述网络平台实现检查“直通车”机制。
医技水平提高患者看病更放心
“专家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比什么都强。更重要的是,在兖州看病的患者,不用跑大医院,拿到的却是市一院的诊断单,患者看病更踏实了。”兖州区中医院院长孔庆民说。
孔庆民介绍,依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兖州区中医院把基层医联体的CT、DR等影像诊断终端搬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影像诊断中心,派驻影像诊断人员在市一院专家的协同帮助下开展诊断工作,医技的诊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与此同时,兖州区中医院还与三级医院构建起远程影像诊断一体化模式,选派影像科的业务骨干在市一院驻点学习工作,依托三甲医院的资源,边干边学,破解了低等级医院招聘、培养影像学人才的难题。
服务同质化卫生院成香饽饽
服务同质化,给乡镇卫生院带来更多人气。最近几个月,微山县张楼卫生院内科门诊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来医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前每个月不过10多个住院患者,现在每月有70多人,业务收入翻了番。”说起张楼乡镇卫生院的变化,院长张振峰掩饰不住地高兴。
自从去年6月份建立医联体以来,微山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并与市一院开通心电数据连接,患者看病也不愿舍近求远往外跑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孙树印表示,通过这个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通过医联体内的技术帮扶,实现诊疗服务同质化,同时,借助远程心电、影像网络,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县级、市级大医院的服务,不少患者愿意留在当地看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微山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李运来说。
济宁市卫生计生系统依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数据库,建成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涵盖2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100家乡镇卫生院、3000家村卫生室的医疗精准服务同质化服务网络体系,依托互联网汇聚“源头活水”,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下沉到各级医疗机构。以同质化网络体系为实施载体,通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基层专科进行扶持,探索建立“市-县-乡-村-户”医疗服务网络,推进门诊前移,借助“互联网+”让乡村医生的服务“插上翅膀”,形成“互联网+”条件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本报记者 贾小漪
通讯员 周传清)
本文来源:舜网-人口导报
TAG标签: